4月10日,据知名媒体人苗原发布的文章报道,上村健一的助教团队与中国教练团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限于口头交流,甚至已经出现了肢体冲突的严重情况。
对于上村健一及其日本助手团队,国内足球界人士存在不同的看法。有教练对上村的业务能力表示了高度的尊重和认可。上村执教U17的日本助教的履历和经验虽不敌上村,但他们各自在以往的工作中表现出了相当的专业度。然而,在与中方教练合作的过程中,这种“不职业”的行为和态度,曾引起广州富力等队的前教练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样的团队移植到国少平台,中方教练组的不服气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如此,上村健一与他的团队在沟通和信任方面显然做得更好。然而,中方教练团队成员在面对日本助教的某些行为时,心中难免产生疙瘩。在团队中,最忌讳的就是不公平的待遇,这无疑对团队的和谐与协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海外备战期间,一次因训练场地问题引发的言语冲突最终升级为肢体冲突,一位日本助手因此受到了中国教练的一记巴掌。尽管上村健一尽力平息了此事,但队内的矛盾已经暴露无遗。
这并非上村团队首次与中国教练团队发生冲突。在广州、武汉的俱乐部执教期间,上村健一便与中国教练及俱乐部领导产生了多次言语及肢体上的冲突。与上村健一关系密切的A教练私下表示,尽管上村的业务能力值得肯定,但他的性格使团队合作变得困难。上村对于他人的尊敬态度往往被解读为他认为对方水平差、内心虚荣,这种态度让许多教练感到不被尊重。
另一方面,与上村共事的B教练则认为上村完全未能根据中国足球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做出调整。他坚持用日本足球的方式执教中国球队,脾气冷硬,让国内教练难以与其共事,久而久之对上村及其团队的执教能力产生了怀疑和否定。
这种评价的两极化反映了中日两国的文化思维、处事方式以及足球理念之间的差异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在俱乐部如此,在国字号队伍中也同样如此。在U17国青队中,从球迷到队内成员,对于上村健一对部分球员的使用存在许多疑问和不解。特别是关于所谓的“嫡系球员”问题,接近上村的知情人明确表示:“上村从未对球员进行过亲疏远近的区分。”在与沙特的第一场比赛中,上村健一做出的战术调整也引起了争议,尽管他撤下了一名饱受诟病的后腰球员闫宇喆,换上了新的后腰组合刘柄麟和刘佳乐,并改变了战术打法,但最终的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中日足球之间的差距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