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创办的那一刻起,中超联赛已经走过了漫长的21年岁月。然而,在运营和管理的层面,它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事实上,至今没有一家中超俱乐部能够真正实现盈利。尽管那些拥有国企背景的俱乐部能够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中小俱乐部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其中不少俱乐部的造血功能几乎已经枯竭。欠薪问题,更是近年来屡次被提及的焦点话题。
据报道,中超当前多数俱乐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薪情况。一些俱乐部甚至面临解散的风险,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担忧。即使是在本赛季表现尚可的球队,也难以摆脱财务上的困境。相比之下,仅有少数如申花和海港这样的俱乐部能够做到按时发放工资,不仅为员工提供稳定的薪水,还提供了丰厚的赢球奖金和优厚的待遇。这无疑使它们成为了国内球员们争相加入的热门选择。
然而,即便是像申花这样在管理上相对规范、待遇优厚的俱乐部,也难以逃脱国际足联的处罚。最近,国际足联官网公布了最新的转会禁令名单,其中赫然列出了上海申花的名字。从2025年4月17日开始,申花将被禁止在接下来的三个转会窗口内注册新球员。这一突如其来的禁令在业内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一切源于五年前的一宗与厄瓜多尔外援菲德尔·马丁内斯的合同遗留问题。当时申花以150万美元的转会费引进了马丁内斯,原合同应持续到2022年底。然而,马丁内斯仅在申花效力了短短半年时间,出场4次并打入一球后便离开了球队。尽管申花新东家久事集团接手后已结清了他的工资,但合同中还涉及一份与绿地传媒签署的肖像权协议问题。由于这份合同未得到及时履行,且时间拖延多年,利息累计高达86万美元,最终导致总纠纷金额高达116万美元。
国际足联在裁决中认定申花与绿地传媒存在关联关系,并支持了马丁内斯的申诉。尽管肖像权合同的签约主体是绿地传媒,但FIFA认为这与申花俱乐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终将责任归咎于申花俱乐部。面对这一处罚,申花俱乐部必须尽快与马丁内斯达成和解,支付全部欠款及利息。否则,禁令将持续生效,对球队未来的引援和竞争力产生严重影响。
事实上,上海申花的情况并非个案。近年来,中超多家俱乐部因外援合同纠纷被国际足联或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判罚。这些问题大多源于合同履行不规范、薪资或解约金拖欠以及肖像权等第三方协议未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不仅暴露了国内俱乐部在管理上的短板,也反映了整个联赛市场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的现实。
这一系列问题对中超的品牌价值造成了负面影响。联赛的市场化程度、赞助商的参与、球市和上座率等指标才是衡量品牌价值的关键。然而,现在中超的品牌积累正处于一个尴尬的阶段。许多俱乐部过于依赖投资人的注资,缺乏稳定的商业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球票收入、媒体关注度和比赛收视率等方面,中超无法与欧洲、日韩等联赛相提并论。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化”对于中超而言,似乎只是一个幌子而已。